从蚕丝被里看蚕桑行业新变革
蚕丝被是如今不少人家中必备的一款被子,闷热的夏天,轻柔透气的蚕丝能带给你更舒适的睡眠。除了蚕丝被,蚕丝还有哪些人们不太熟悉的用途呢?历史悠久的蚕桑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又面临着哪些发展难题?近日,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江苏科技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的蚕桑专家们探讨蚕桑业的发展现状。
蚕桑产品日益丰富 蚕丝被用量占比超1/3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助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所长、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张国政研究员告诉记者,蚕丝被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蚕丝中含有大量亲水性氨基酸,能迅速有效地吸收被内湿气,并较好地吸收皮肤排泄出的汗液及分泌物,保持皮肤舒爽,从而达到预防风湿、关节炎等功效,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同时,蚕丝蛋白具有两性电荷特征,能够产生大量负离子,改善人体皮肤环境。他表示,目前全国每年超过三分之一的蚕丝都被用来制作蚕丝被,市场需求相当可观。
张国政告诉记者,目前蚕桑行业早已不是过去“桑-蚕-茧-丝绸”的传统发展道路,“栽种桑树不一定是为了养蚕,养蚕也不一定是为了织绸”,桑蚕行业中所有的资源都可以被开发。比如,蛹虫草就是将含有虫草菌的液体植入蚕或蚕蛹的体内,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让其生长出来的。此外,种植桑树可以将桑果加工成桑果汁、桑果醋、桑果酒、桑果干,将桑叶加工成桑叶茶、桑叶馒头、桑叶面条,可以烹饪系列桑叶菜肴,还可以做成各类高等级的桑叶饲料养鸡、养鱼。而与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蚕丝,其衍生制品种类更加繁多,例如蚕丝面膜、蚕丝被,以及各种蚕丝化妆品等。
“我国养蚕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可很多人除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养过蚕,对蚕桑的了解非常少。”说起蚕桑的用途,张国政如数家珍:纯蚕丝97%以上由动物蛋白组成,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具有“人体第二肌肤”的美誉,保健效果也胜过其他天然纤维;而蚕丝蛋白含有大量的甘氨酸、丙氨酸、丝氨酸,其中水解产物中含有丰富的生理活性肽,这些特性使蚕丝蛋白及水解产物在生物医药、食品保健、美容护肤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全球蚕丝蛋白产值达5000万美元左右。有日本学者预言,将来蚕丝资源的利用价值会远远超过丝绸的穿着价值,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引起全世界的重视。”
机械化生产有局限 采茧仍靠人工
记者了解到,尽管蚕丝被的需求如此之大,但目前在蚕桑产业的一些环节中,人工劳动尚不能被机械替代,因此生产效率并不高。张国政说,蚕桑行业想要完全实现机械化难度很大。“比如采茧时,需要根据化蛹程度来确定时机,当蛹皮由淡黄转变为黄褐色而变硬时,才是适合采茧的时候。化蛹程度基本只能依靠人工判断。”此外,蚕桑行业相对于其他农业来说,规模较小,因此,相关的配套自动化设备的研发投入和生产都远远不足。
过去,养蚕缫丝是一些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而如今,很多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蚕农日渐减少已经是大势所趋。张国政表示,值得欣喜的是,如今一些掌握蚕桑核心研究技术的科研人员开始积极创业,从事相关产品开发的高科技企业正在逐渐增多。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以来,我国蚕茧和蚕丝产量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产品多作为原料出口,附加值低且行业发展缓慢。“有些蚕农辛辛苦苦养蚕,却因为不了解市场导致销路不畅。而一些需要优质原材料的科技公司,却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卖家。”张国政说,随着蚕桑资源价值不断被挖掘,企业和科研院所逐渐在产业中担任起主导地位。“比如,企业可以与蚕农签订‘订单’,科研院所负责提供优质蚕种和先进技术指导,这样一来,蚕茧和蚕丝的销售有了保障,质量也可以提高。”张国政说。
除了经营模式上的转变,蚕桑产业的机械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比如,桑园里有了桑枝剪伐机、耕伐多用机,甚至可以采用无人机施肥和喷洒农药。蚕宝宝的生长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蚕室里有温湿度智能化控制器,人工饲料实现定时配给,保证每一只蚕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张国政表示,对于蚕桑的相关研究,虽然仍有一些环节离不开人工操作,但科研人员依旧会坚持走下去。
育种实现“私人订制” “聪明蚕”能吐平板丝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从事蚕桑相关研发工作的人员约有2000人,其中中国占80%。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可以根据生产需求,制定相应的育种目标,“简单来说就像‘私人订制’,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蚕,科研人员就尽量去开发什么样的品种。”
以往制作蚕丝被,总少不了将椭圆形的蚕茧拉平这一环节。蚕茧在剥茧、煮茧、取丝等一系列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断丝,色泽、气味、蓬松度等也会下降,被子盖久了蚕丝还会脱位。
为了提高蚕丝被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已经有科研人员培育出了会吐平板丝的“聪明蚕”。这种蚕宝宝吐出的丝,可以直接形成一个平面,省去了对蚕茧的复杂加工环节,人工也能减少80%以上。张国政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实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研究人员从研究所保存的大量品种资源中寻找到了宝贵的能够平板吐丝、对光线不太敏感的蚕品种。“蚕成熟后将其放在平板床上,丝就会非常均匀地分布在平板上,编织出平面丝块。”这种方法可以让上千条蚕宝宝一起吐丝,稍微加工即可制成蚕丝被,内部结构也非常牢固,不容易发生蚕丝脱位。同时,平板丝省略了缫丝这道工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对空气和水的污染,因此非常环保,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张国政表示,要想实现蚕桑行业的长久发展,离不开科研人员的努力。目前,国内只有八所高校坚持从事蚕学相关研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或将面临人才缺乏的困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今年江苏科技大学蚕学专业启动了第一年本科招生,“由于是涉农专业,第一志愿能否招满我们暂时还不能肯定,但是大学生养蚕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养蚕,我们希望通过对蚕的专业研究,融合动物、植物和生物技术等交叉学科的知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传统的蚕业焕发出新的光彩。”
《江苏科技报》2015年7月13日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