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丝被行业欠诚信债,真丝语蚕丝被带头重建迎新机

2015-08-20 11:16:11 浏览:6197次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这句话用在现如今学业繁重的学生身上倒也不为过。转眼又到了开学季,孩子的寝室生活成了家长们关心的大问题,而这重中之重就是要准备一条舒适的被子。于是乎眼下流行的,具有“冬暖夏凉”之称的蚕丝被,成了众多消费者的宠儿。

蚕丝被虽好,但要正宗才是真正的好。过去几年时间,蚕丝被市场多次被各大媒体曝光质量问题,鱼目混珠的现象屡禁不止。对此消费者也产生了想买而不敢买的心理,甚至出现了有钱想也买不到真品的尴尬,不免让人感叹何以至此。

据记者调查了解,被发现问题的产品虽大都会被做下架处理,但并不能起到肃清市场的作用,市场上仍有不少问题蚕丝被横行。那么到底是什么让蚕丝被市场造假顽疾难除?除了消费者在选购时过于被动、难以辨别真伪外,记者调查获悉还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欠缺行业规范,真假全凭企业良心。

随着消费者辨真识假能力的增强,造假技术也开始进化,真假混合的作假手法最为常见,即填充物外面用真蚕丝包裹薄薄一层,内核则填充其他纤维。蚕丝被里面是不是掺假,仅凭运气。“因为即使消费者回家自行拆解,发现填充物与标识不符,卖方也不会认可。对于生产者而言,他们只认国家相关检测机构出具的报告。可试问,又有几个消费者会为一床被子跑去做检测!”

据悉,企业之所以敢掺假同时又有恃无恐,除了上述因素外,和行业规范的缺失也密不可分。迄今为止,我国对于蚕丝被是不是必须留口,开口大小应为多少,以及质保期限等,全凭企业自觉,并没有相关强制性规定。

造假屡禁不止,暴利是最大诱因。

造假手法在业内看来也属拙劣,可为什么一些不良企业却屡试不爽,难道此前从未被揭发过?事实并不是这样。梳理近年来有关蚕丝被的报道,几乎每年都有企业因填充物掺假,或将短丝棉当长丝棉用而被曝光,可漏网之鱼仍我行我素,行业环境也并未得到根本改善。究其根源,业内坦言,暴利才是造假的最大诱因。

据消协人员称,只在开口处填充长丝棉,其它地方全以聚酯纤维替代计算,其暴利至少4倍以上。稍好一点的,用短丝棉冒充中长丝棉,有的还把柞蚕丝漂白,做成和优质桑蚕丝差不多的被子,暴利更大了。

企业太细碎,缺乏诚信体系。

根据最新的GB/T24252-2009《蚕丝被》国家标准,蚕丝含量低于50%的产品均不能称为蚕丝被。虽然国家对蚕丝被已有标准,但某些含量不足的产品目前依然在商场、超市和网络正常销售。事实上相比标准制定之前,市场环境已经有所好转,但并不彻底。其中原因除了此标准不具备国家强制性以外,和标准的普及不到位也有很大关系。

我国家纺企业众多,而且分散不均,因消息闭塞,有很多民营企业或是家庭作坊很少关注行业动态,对行业标准更是从未听闻。另外,加上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更让一些缺乏诚信的企业找到了“出路”。 因此缺乏诚信体系是出现行业乱象的根本所在。

目前,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已经开始着手加强企业诚信建设,比如,对企业进行标准培训,与政府相关部门合作,加强对企业的行为监督和规范。而据记者最新了解到,在浙江桐乡的企业郝太太,今年率先开启了行业培训模式,响应行业和政府的号召。正在济南做培训的郝太太负责人接受采访表示,“带头牵动行业规范的行动,是一件“拨乱反正”的大事。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郝太太坚信,这有利于诚信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也有利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蚕丝被到底该卖多少钱,这本来不是个问题。但是由于行业规范的缺失和消费者的真假难辨的弱势地位,让一些不良商家借此动了歪脑筋,能含糊的含糊,能误导的误导,以赚取不义之财。这些生产厂家也许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这种做法恰恰是以丧失诚信作为代价。当消费者开始用脚投票的时候,整个行业都有可能因此付出对应的代价。

(编辑:小语)